目前,我国国民经济和交通运输业发展的水平和现状已经到了从更高层次制定交通运输政策的阶段,即不仅要考虑各种运输方式的系统效率,还要考虑综合运输、高效物流等问题系统化、全球化和可持续发展并举,由相应的上级综合管理部门发挥主导作用。主要建议如下:
提高物流运输效率的五条途径
1、抓住机遇成立交通运输部。实现交通一体化,必须有组织和制度的保障。在很大程度上,综合运输部的成立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尽快形成并健康运行的前提。目前,我国公路、水运、民航等行业已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综合交通运输部的条件基本成熟。下一步是进一步改革铁路。铁道部的相关政府职能可以通过成立国家铁路公司的方式分离合并到交通运输部。
交通运输部的职能包括国家各项交通运输政策法规、交通运输综合规划、交通运输安全体系和监管、交通运输技术标准和规范、交通运输市场秩序(可以有单独的交通运输市场监管机构)等。;交通运输部应设立与各种运输方式、城市交通、综合交通相对应的主管部门和局,但政企分开。铁路行业的进一步改革和结构调整可以在交通运输部的体制框架下研究和实施。今后,条件成熟后,可以与目前的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等部门进一步合并,形成更符合综合治理要求的制度体系。
2、明确综合交通规划的主体。要尽快实施主体分层的综合交通规划实施。除了继续重视区域间交通通道的规划外,还要深化对城市交通(包括城市群内的城内、城郊、城际交通)的认识,重视城市综合规划在交通运输业进一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跨行政省市重要经济区综合交通规划,应当纳入国家交通规划体系。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在全国综合交通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必须建立专门的综合交通规划机构,统筹规划方向、布局、布局,各种运输通道的衔接方式及换乘中心的建设规模和顺序,并将这些运输通道与城市自身协调,完成城市内部巨大的客货流和交通设施的衔接。由于京津冀、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等毗邻城市的经济总量状况、城市化水平以及跨行政区域省市的特点,原有的交通产业规划和各城市自身的交通规划已不能适应。因此,有必要建立专门的综合交通规划机构。
3、建立综合交通规划权威。上海至阿拉善口运输公司是实现综合运输服务的基础。综合交通设施规划设计理念、工作程序和标准的形成,必须依赖于综合交通管理体系的形成。没有好的规划设计,投资越大,浪费越大,效率损失越大。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的核心必须突出运输方式之间的衔接与整合。各种运输方式必须跳出过去自身发展的思维方式,服从综合运输体系所要求的多种运输方式一体化的要求。重要综合交通枢纽规划和跨区域综合交通规划必须具有与次交通方式布局规划同等的重要地位和权威,甚至需要在现阶段更加突出。比如,应该规定交通项目即使已经纳入产业布局规划,如果不能与综合枢纽规划衔接,也不允许开工建设。
4、协调发展各种运输方式。目前,不同交通运输行业的市场融资能力差异较大,而相对环保的铁路和城市公共交通在获取市场资金方面要弱得多。因此,需要能够代表全社会利益的综合性政府机构发挥作用,倾斜资本投资。否则,就不可能使已经处于转型期但仍有大量债务需要弥补的铁路,对解决城市交通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城市公共交通得到应有的发展。政府有效调动和利用资源的能力,特别是在综合运输领域,非常重要。燃油税应尽快实施,尽快安排合理使用。从国外特别是欧洲的经验来看,燃油税不应完全用于公路和汽车运输设施的建设,相反,对汽车用户征收的燃油税,要转移一部分用于支持铁路、水运、城市公共交通等环境友好型交通工具的发展。制定综合运输政策,建立综合运输管理组织的一个优点是可以克服制度障碍,实现不同运输方式之间资源的有效配置。要通过综合运输政策和体制改革,有效防止铁路边缘化。
5、注重综合交通政策的制定和法制建设。定期研究、编制和出版综合交通政策白皮书,已成为发达国家和欧盟等机构制定交通政策的标准程序。香港和台湾也多次启动此类程序。对综合交通政策、重大交通规划和体制改革进行立法是国际通行的做法。我们现在也应该用制定运输政策的正式程序来取代或减少这一领域决策和执行中太多的随意性。还可以成立一个以专家学者为主的国家交通政策咨询委员会,帮助中央政府和立法机关在交通政策制定领域提供建议或帮助管制。
|